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碩士] [體認] 社會化完全,在校園很重要



在清華大學念研究所這兩年期間,同學年齡可能不會跟大學時相同與自己幾乎差不多,年紀差五歲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除此之外,同學間的國籍也不一定都是台灣或亞洲地區,以我個人舉例來說,同班同學就有可能來自印尼、中南美洲、或者歐洲。因此在文化差異上時常導致誤會。例如印尼女生都必須帶著頭巾(因為篤信回教),如果貿然在上課期間詢問他們可否把頭巾拿下是件非常失禮的事情。

除了國籍的問題之外,個人社會化是否完全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何謂社會化(Socialization)?社會化是一個廣泛應用於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教育學範疇的名詞,意指人類學習、繼承各種社會規範傳統意識形態等周遭的社會文化元素,並逐漸適應於其中的過程。在這兩年我也見到了各種社會不完全的現象,也打算記錄在這引以為戒。




我曾與兩個外國人吵過架,一個是海地人、一個是印度人。與第一位海地人吵架時是在我大一時的社團,當時因為他不懂中文,起初我都會與他英文對談並提醒他許多事情。就這樣持續了不少次,有次我忘了提醒他,他竟然就生氣了!(其實宣布事情的人都會為了少部分外國人用英文講解) 然後就指責我沒提醒他,而且因為他皮膚是黑色的,所以歧視他。我第一次經歷膚色事件就這麼莫名,我哪敢用資本主義的姿態去批判人的膚色,當下的我挺生氣的也就因此與他吵起架來。第一次發現有人會把他人的幫忙視為理所當然,而假如我真的忘記了,友誼關係也這樣亮起紅燈!我只能稱這位海地人社會化不完全,畢竟都來到台灣當交換學生了,宣布完事情應該也可以私底下詢問宣布者吧?畢竟我不是他的媽媽此類的角色啊。

第二次吵架是碩一時和印度人,就大部份人所知的印度英文,就是那麼的「獨特」。這不是歧視意味,但基本上印度人講英文有獨特的口音、咬字、以及速度,所以辨識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當時我修的那門課,台灣學生與他國學生的數目各為奇數,要兩人一組,而經過猜拳我就是必須與印度學生同組的那位。

第一次約組內討論時,我與印度學生約好十二點在圖書館前面,結果我十二點半還沒看到人,打過去問:「Where are you?」他立刻回我:「On the way! Please wait.」這時我已經很火了,不管是哪一國人,怎麼可以約好的時間還遲到這麼久?有尊重準時到的我嗎?結果到了十二點五十,我已經整個人無法忍受了,不停打給我好朋友抱怨。結果就在我罵中文髒話得時候,他出現在我面前,表現得很抱歉,第一句話:「Sorry, I am late.」就沒有繼續道歉了。我只好忍住,否則討論該如何繼續下去?我想這個部分跟國籍、文化無關。

在討論上台報告負責部分的時候,我重複了三次我負責A部分,而印度學生負責B部分。我真的是重複了三次,隔天早上九點要報告,結果凌晨兩點我跟印度學生確認進度,結果他竟然做成我的部分,這就算了,當我要訊息他說你做的部分錯的時候,他回:「Sorry, I did the wrong part. Can you do it for me?...」這時我忍無可忍,卻又不能立刻把關係打破,但我不可能幫他做他的部分,回他:「Hmm please do make sure you can complete the part responsible; otherwise, I might just tell professor what you've done.」雖然這樣很狠,可是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能把教授這個殺手鐧拿出來了。這也是我首次遇到這樣讓人困擾的組員,這樣相處起來困難而且不負責任的組員。(後來與在美國念博士的朋友討論,在大部份人的經驗中,許多印度學生比較會動用小聰明甚至作弊,此沒有任何種族歧視,僅僅是與朋友討論求學中的經驗與現象而已)

在求學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情況,必須盡力去化解:例如受到一個不得不去的邀請,可是裡頭的人都不熟,該如何是好?好朋友邀約自己,但是去的地點並不是自己很喜歡的場合該如何是好?不想喝酒,但是邀約自己的朋友是個酒鬼,勢必會碰到酒該如何擋掉呢?與不熟的人成為類似同事的關係,而他談論的話題又時常讓自己感到無趣,此對話卻無法終結而得持續進行下去該如何是好?一次又一次的社交活動考驗卻也訓練著自己。

在學生時期學習到許多社交技巧,最重要的就是時常維持笑臉。



"When you fake smile, everybody else fakes smile back!"

校園是一個微小社會,與他人每次的合作、互動都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該如何跟討厭的人合作?該如何說服自己去欣賞討厭的人?該如何說服自己去做沒興趣的課題?該如何在不讓對方反感的情況下離開某聚會?研究所這兩年學習到更多在文化差異、年紀差距上而造成價值觀不同的課題,大人的世界真的是很複雜啊!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