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闡述在互聯網行業當中,制定廣告的定價方式介紹。雖然本身是產品經理,但是時常要與各部門進行開會,最好還是必須要學習每個環節不同的核心知識。
☛ CPM (Cost Per Mille, Cose Per Thousand, Cost Per Impression) 每千人成本
廣告定價中比較傳統的一種方式。可以理解為:每一千人看過了廣告,則就收費多少。但是看了不一定會發生行為,使用者不一定會點擊、分享、按讚等等之類的。所以在現今,一般來說公司都不太會傾向於CPM這套定價制度。
CPM的定價高低也會受到主頁的熱門程度,可以依照日均瀏覽人數來劃分定價。
☛ CPC (Cost Per Clicks, Cost Per Thousand Click-Through) 每點擊成本
這是宣傳網站站點最優的方式,但是此類方式會有不少經營廣告的平台覺得不公平。有些平台有瀏覽數但沒有點擊。比較傳統的媒體會比較不同意這樣的定價方式。
☛ CPA (Cost Per Action) 每行動成本
按照廣告實際投放的效果,可以理解為回應的有效問卷或訂單來計費,而不限定廣告投放量。CPA的定價對網站來說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如果廣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 CPM 的定價方式相對大的多。
這部分針對廣告方,為了避免廣告費用風險,只有當有網路的使用者點擊廣告時,有連接主網頁後,才按照膽及次數給廣告站點費用計算。
☛ CPR (Cost Per Response) 每回應成本
以瀏覽者每一個回應計費。這種廣告計費很充分表現了網路廣告的即時反應、直接互動、準確紀錄的特點。但是,這顯然是屬於輔助銷售的廣告方式。對於某些只要實際展露出名字,就已有一半滿足的品牌廣告要求 (Branding做得很好的品牌),預計大部分的網站/平台都會拒絕。因為如此以來,得到廣告費的機會比CPC還小很多。
☛ CPP (Cost Per Purchase) 每購買成本
廣告主為了規避廣告費用的風險,只有在有網路使用者點擊廣告並進行在線交易之後,才按照單筆銷售付給廣告站點費用。
無論是CPA還是CPP,廣告主都會要求發生目標消費者的「點擊」,甚至進一步形成購買,才給予付費。CPM則只要求發生 目擊、展露、印象,就產生廣告付費。
☛ CPE (Cost Per Engagement)
取得每個 Engagement (Like, Share, Comment) 的實際成本,一般來說會期望追求一個比較低的CPE。這類的定價方式常常會使用於 Influencer。
☛ 包月方式大部分中國的網站/平台是按照一個月多少費用來計算的。但這樣對於大部分的客戶與網站都不是很公平,無法保障廣告客戶的利益。
☛ PFP (Pay-For-Performance) 按業績付費
根據的業績包含:點擊次數、銷售業績、導航情況等等。因為如果使用者不採取實際的轉化行為,就不可能獲利,所以這種計費概念應該會是未來的主流之一。
即便PFP受到廣泛歡迎,不代表 CPM 已經過時。任何的計價方式必須要評估與自身的目標之吻合性,在做決策。
☛ CPL (Cost Per Leads)
以收集潛在客戶名單多少來收費
☛ CPS (Cost Per Sales)
以實際銷售產品數量來換算廣告刊登金額
曾赴紐約遊學,清華大學資工碩士畢業,現為「喬的英文筆記」部落客及國際學村出版作家,著有《我的第一本英文文法》、《實境式生活大小事:文法這樣用》。現任海外知名互聯網公司 全球產品總監,並曾於 Canva、MX Player、美圖秀秀、火幣等國際領先企業擔任高階產品職位。部落格分享主題涵蓋 進入外商技巧、商務英語、職場英文 及 英語學習策略,幫助讀者在外商職場中快速成長。歡迎合作洽詢,請聯繫 joseph.chen.work@gmail.com。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