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海外求學與工作:是這輩子最不後悔的事

你是否認為美國佬矽谷夜生活多采多姿,每天準時去喝酒派對?你是否認為大陸仍像是農村一樣經濟後退跟不上世界潮流?你是否想到海外體驗生活一番確立未來人生目標?這次受到遊學教育公司 #EF 的邀請,針對英語與閱歷影響人生的角度,剖析我到海外求學或工作的幾點體悟 (#effunshare2019)

語言是讓你體驗生活的工具,不該只是將你推入考試的火坑
你是否只是把英文當作考試的工具?你上一次用英文與人溝通或者用英文紀錄生活是什麼時候?如果我在你小時候就灌輸著:如果你未來想要完成職涯夢想,能用英文溝通與寫作是必備的,你是否會花更多的力氣學習呢?

還記得國、高中在台灣學習英文就像是文法攻略戰一樣,老師會把文法題設計成各種艱難且充滿陷阱的題型,學校為了衝升學率也按照當時學測、指考的方向,大幅投入教學資源在閱讀與寫作,特別忽略了口說。更讓人忘了語言是一種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用來考試的工具。到現在的年紀會領悟到,其實當初過於艱深的文法,並沒有真的應用於生活與職場當中,反而是當時教育下被忽略的口說,是每天使用的技能。




當我一個人前往紐約時,朋友都在鄰近的州。所以我從租房、理解附近生活機能、辦銀行都得自己來完成。獨自在海外生活的孤獨感,當你沒有人可以尋求幫助時特別明顯。沒有朋友,你必須觀察學校中可能特別氣質相近的人,鼓起勇氣用英文交談而自然成為朋友。上課時開放式討論激烈討論,挑戰彼此想法的立場,激盪出更多火花。這一切也幫助我訓練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歸因於語言能力是可以溝通的。其實每個海外遊子多少都經歷過些驚悚甚至是難以處理的事情,但最終靠自己獨立解決了,這些都活生生是你利用了第二語言來生活的證明。


你上一次認真使用英文來生活,是什麼時候呢?

原來我們的認知,無形中被媒體控制了
第一次到加州矽谷出差時的夜晚,我每天下班都問美國白人同事等等你要一起去喝酒嗎?去哪裡開派對呢?結果他表述:大部分矽谷的人下班後就回家或者去健身房,認真沒有什麼夜生活,他也不例外。而且因為人才濟濟的環境,其實平時回到家也會花點時間好好精進自己的技能。第一次到杭州時,我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媒體描寫的農村,十分擔心是否會有任何科技相關的不便利問題。結果讓我跌破眼鏡的是:杭州根本高樓大廈包羅萬象,地鐵還完全支持手機支付寶二維碼直接通過,不需排隊買票。而且因為杭州是有阿里巴巴這企業更知名的,並且一直是以上海為標竿在進行建設,被投入的資源難以想像的豐富。

當時我領悟到,媒體真的可以理解為控制人民思想的一種工具呀!我們平時在媒體上看到的形象,可能並不是真的那樣。如果不是真的到了海外體驗當地生活,我們永遠只能從他人消化過的文字與圖片去理解一個不曾到達的地方。在矽谷時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創業風氣,頻繁的公開研討會說明了大家對於任何新穎的商業機會都渴望至極。這種環境下也造就了非常多高薪的工作機會,但是通常企業都只要菁英,每年會固定裁掉績效過差的員工。殘酷又競爭激烈的環境,這就是全世界非常多的菁英都喜歡可以待下來的地方,一個只把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的地方。

我還記得第一次參觀蘋果加州總公司時,通過大門後是很多露天的小亭,員工們喜歡曬著陽光野餐並思考工作。第一次參觀 Facebook 總公司時,有一條非常長的大街包含至少5種以上的不同國家的料理餐廳,還有一整面的零食牆讓員工任意免費拿。第一次參與 Google 新技術發表會時,它的總公司真的是大到了我必須要騎腳踏車才能盡量快速到達目的地。而以上三個公司員工幸福感都是特別高,在舒適的環境下替世界排名前十的公司工作著。正因為這幾次參訪,讓我更立定志向要更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與語言能力,希望有朝一日進入工作幸福感如此高的公司。

我還是非常鼓勵真實走一遭去體驗,而非常態透過二手資訊去理解這世界。

拜託,不要每個人都一樣
許多台灣人心目中的最佳工作是當公務員,大家趨之若鶩圖著退休後領高額固定退休金的安穩生活。亞洲社會風氣提倡菁英主義,認為孩子都該成為符合社會期望的醫生、律師、工程師,或企業家。如果我說,我想成為一名畫家,我的夢想將不被認同,父母擔心的是工作沒前途。小學時我跟其他同學很不同,是個很愛質疑教學內容的小孩,總是舉手發問挑戰老師。讓我非常詫異的是:當時老師竟然說:「你乖乖上課好不好?」

「咦?我不正在乖乖上課嗎?不然怎麼問你問題?」我這樣回覆著,然後我就被叫去罰站了。至今我仍是黑人問號,但這件事並沒有造成我質疑的個性。

當我在紐約曼哈頓上課時,課程進行方式是老師丟一個開放式議題,大家彼此激盪想法來進行討論。課程中不會有絕對的答案,大家依照自己的出發點,去探討議題的各種立場。譬如說:核能發電廠應該存在嗎?課程中可能會出現環保家以及資本家的立場。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端看你站在哪邊。這樣的思考方式至今仍然深植我心。其實我當時觀察到亞洲學生傾向於吸收知識,而不擅挑戰既存的知識。大家傾向不要跟其他人不一樣,深怕異樣的眼光。

在企業工作時,你的提案沒有絕對的對錯。一份提案拿出來,大家在討論時也都是彼此激盪想法,一步步的調整出一份更好的提案。但是在台灣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彼此挑戰促進討論的風氣卻不被鼓勵,我認為這蠻可惜的。也幸好我在紐約上課時,有幸能夠讓我更習慣這種方式,也造就我在職場上更習慣把這種模式帶入,激盪團隊思考並造就公司成長。 我在紐約認識了一位追尋演員夢的韓國人與一位追尋歌手夢的日本人。他們認為在自己的國家難以完成自己的夢想,努力精進英文並且定時街頭演出,並在相關場所爭取認識影視界人脈的機會拓展機會。我更認識了數位學習資工、數據分析、財金相關科系的學生朋友,在學期間除了努力確保學校成績優異外,更相當積極爭取企業實習機會,希望能夠美化履歷爭取繼續留在美國工作的機會。 在紐約學習的過程中,我更逐漸理解到我人生要的是什麼,不應該是別人告訴我。必須要是我探索自我而摸索出來的。畢竟他人與自己的生活背景時空都不同,為何他有資格用一句話去定義我們未來的人生呢? 人生是自己的,更要勇於追尋自我,不應因他人高壓的社會壓力去侷限自己的成長。

海外經歷對於職涯規劃的影響
離開台灣到海外增進人生閱歷是我人生中最不後悔的事情。在紐約的時光,國際化的環境對語言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這環境造就了我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企業雇用一個人,都是為了要解決問題。因為我是一位做海外市場的移動端應用產品經理,在職業生涯中必須大量與溝通協調並設計出最可能有願景的產品功能。 除了英文口說與寫作能力之外,現在的業界越來越傾向有海外經驗的人才,擁有這些經歷更可能塑造其更國際化的價值觀,並且從更高的視角去判斷事情的對錯。我本身是一位海外部門的產品經理主管,會面試所有職業類型,例如:工程師、使用者介面設計師、產品經理等等。我可以明確表達:在做海外市場的公司,有海外經歷肯定是加分的,畢竟在理解市場需求、使用者習慣上來說,可以更快上手,這樣的招聘理念被廣大的應用於互聯網或其他行業。


綜合以上,我非常推薦同學到海外多增進人生閱歷,增強英文已經是比較表層但必要的需求,更甚者是價值觀另一個層次的提升。一個人在海外旅遊,甚至是工作會有更多人生的艱辛挑戰。所以我也想分享我遇過的其中兩個困難一是:還記得剛到海外工作時,蠻多文化上的不適應,這特別體現在與大陸同事間聊天內容的差異,有些梗他們真的是笑得很開心。但是你完全無法理解到底好笑在哪?無形間自己竟然形成了一座社交孤島。我在百度上查了不少大陸網路流行用語以及熱點,慢慢去理解他們的文化。除此之外,我也時刻關注 CNN Breaking News 以準備話題與任何其他國籍的同事準備幾個話題,以便在電梯遇到時可以聊下,而不是被尷尬的氣氛壓迫。涉及到文化這件事,本來問題就會無限延伸。但是走過了這一切,你所學習到的、領悟的到,是人生最珍貴的寶藏。二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不管在大陸或美國,公司會丟過來一個很大的問題要你去解決,不會有人告訴你怎麼做。但公司僱用你來是要解決問題的,所以要自己想辦法先理解、定位、拆解問題,然後學習新知識或利用現有技術去設計可執行的方案,然後與相關人員進行可行性分析。沒有人會告訴你怎麼做比較好,但目的都是搞定問題。其實我特別喜歡這樣的工作模式,非常有挑戰性但工作強度也特別強,幸運的是我還蠻熱衷做手機App,所以願意投入更多時間不斷監測數據去優化問題,直至數據表現尚可。我的經歷是在大陸或美國,只要你夠努力與厲害,其實大家都看得到你的付出,所以加薪與升遷就會接踵而至。另外,工作環境相對扁平化不會有階級感,這也是我另一個喜歡的點。


問我未來是否會規劃讓自己的子女也經歷一樣的事情?答案是肯定的。我會鼓勵他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用行動更理解這世界,不管是語言學習還是價值觀的建立,知行合一。

EF相關鏈接
我仔細研究了下EF遊學相關方案設計,不同的規劃適合不同群體,甚至幫你規劃好住宿相關問題,不用像我當初住宿問題全部都自己來,畢竟我曾經遇過的問題大概也可以寫個長篇大論分給所有同學了。點擊 美國遊學相關的資訊 參考。

特別感謝邀約:@EF 台灣 海外遊學留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與分享。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